既然质量的定义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,那么衡量方式的变化就顺理成章了。质量4.0关注的是组织的持续竞争能力,战略质量绩效是当然的选择。迈克尔.波特(Michael E. Porter)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'竞争战略之父',他认为企业的任务就是持续创造价值,战略绩效应以价值能力作为评价依据,通常可以用经济增加值(EVA)或是权益回报率(ROE)等财务指标来度量;但是波特理论的产生土壤依然是质量3.0时代,质量4.0时代参与竞争的组织往往像国手对弈,先谋势后取地成为常态,相对垄断性的市场布局成为竞争要点,所以既要看商业模式的盈利水平,更要看市场扩张的速度与资源整合的效能,战略质量绩效= 忠诚用户市场价值增长率资源聚合系数。“平台”级的组织是生态圈的王者,拥有定价权;“应用”级的组织是生态圈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提供者,在平台的聚合效应下持续获利;而“终端”级的组织主要提供应用的硬件载体,创造的是相对微薄的代工价值。在这种竞争模式中,忠诚客户成为关键要素,我们可以用净推荐指数(NPS)来度量顾客忠诚度,从而确定组织的战略质量绩效。